“十四五”期間,碳約束下的減排成為未來政策發力的重點。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3 月,央行、工信部以及能源部等多個部門在 4 個月時間內緊急出臺關于實現“碳中和”的相關行動政策,各個部門都詳細規劃了本部門就目前強化節能減排效果的相對應措施和目標。
碳中和的清晰路徑下,政策執行力度加碼。根據政策及各部位釋放的信息,我國推行“碳中和”的政策節奏可以總體歸結為:
2030 年碳達峰前大力發展例如智能電網,特高壓等新能源建設運輸技術以滿足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技術發展,同時壓縮高能耗高排放例如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上游原材料產能,提高傳統能源電化成本以逐步減少傳統能源在整體能源結構中比重,引導終端用能部門消耗模式整改, 于 2030 年實現碳達峰;
2030 年~2060 年能源結構進入“新舊轉換”的三十年周期,將著手進行光伏、風電以及核能等新能源對石油、煤炭等傳統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能源的全方面替代,完成對碳捕集技術(CCUS) 的突破,結合自然碳匯循環、完善對非新能源的回收和循環、來實現社會電力供給部門的整體脫碳,徹底重塑能源結構,實現碳凈零排放。
資源可控維度:國內大循環格局下,清潔能源發力或緩解能源依賴現狀
從資源可控的角度看,我國石油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 72%、 41%,但光伏、風電裝機規模全球領先,長遠角度看,或依托清潔能源發展實現供給端的資源可控。
能源發展從高碳到低碳的轉變有利于能源高效利用化、清潔化、可持續發展化,新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會是能源格局長期演變下的必然趨勢。
我國在清潔能源的開發技術和建設規模上均具有國際競爭力。電力供應能力近幾年穩定上升,2020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2 億千瓦,全國發電量已達到 7.4 萬億千瓦。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披露數據,目前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全球首位,2019 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也以 6593 萬千瓦的驚人數據穩居世界第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更是早已達到全球第一。清潔能源成本也持續降低,如光伏單位裝機成本,截至 2021 年已下降至 3.1 元每瓦。
目前中國已具備良好的清潔能源發展基礎,為實現資源可控,未來將會致力于傳統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與新能源的進一步研發。
碳中和政策破局下,傳統能源行業的變革與新能源行業的機遇
(一)化工:化工全面低碳革新,石油煤炭供應減量,新材料或受益
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是化工行業主要的上游供給,節能減排背景下上游供給緊縮導致行業成本線陡增;同時十四五規定對新增的煤化工項目不再予以審批,進一步減少行業生產規模,這為化工行業又帶來一次供給側改革,技術突破革新成為行業未來趨勢。
從化工材料來看,碳中和推進背景下環保生物基材料等新材料以及可降解材料對原本高耗能材料的替代成為必然;同時取消行業電價優待進一步提高行業加工成本以抑制高碳排。
(二)光伏:2021 年光伏進入平價階段,光伏龍頭率先受益
2019 年年底累計安裝光伏功率達到 205493.165 兆瓦,同比 2012 年實現了近 30 倍的增長。
近年中國對新能源的研發與建設日漸重視,清潔能源資源發展迅速,技術逐漸成熟,成本也隨之降低。光伏單位裝機成本,從 2011 年 14.5 元每瓦持續下降,截至2021 年已下降至3.1元每瓦,累計下降 78.62%?!笆奈濉逼陂g,中國光伏產業鏈將整體迎來快速發展。
光伏行業在碳中和的長期發展下,市場規模盈利寬闊的發展空間;其中, 平價項目啟動,海外平價區域擴大下,中國光伏龍頭企業具有海外比較優勢,或在全球共振的碳中和目標下率先受益。
(三)風電:裝機容量持續增長,拓寬新能源應用場景
《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即保證年均新增裝機 5000 萬千瓦以上, 2025 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 6000 萬千瓦?!疤贾泻汀贝髣菹滦履茉窗l電占比快速提升,“新基建”背景下 5G 基站、 數據中心、充電樁需求加速,配套低壓電器與繼電器需求較快增長,中高端需求占比有望提升。